翻轉課堂的困境四《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的困境四《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所提倡學生課堂中完成練習,教師針對性地解答每個學生的疑惑,實施差異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方式不適合大班教學,難以實現。師生、生生的交流對話是翻轉課堂的主要形式,在規模大的班級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受到影響,成績優異或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通常為互動的主角,性格內向或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被遺忘,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再者,教室空間的狹小,學生座位的固定不利于多樣化教學活動的組織。

“大班制”授課模式的困境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匱乏,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以班級授課制進行教學,而且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小班或小組教學。由于常規班級或者超大班級規模過大,人數過多,教師難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學生個性差異和獨特性往往被忽視,因材施教只能是空想。
受人數、時間、空間的限制,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頻數減少,難以達到翻轉課堂所追求的深度互動。因而在教育資源有限、學生人數頗多、教室格局固定的情況下,翻轉課堂恐怕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考核評價體系的困境
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對教學的評價,無論評價的形式,評價的對象,到評價的主體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在短時間內很難體現在學習成績上。
我國現有的教育評價過分關注教育的實然目標,以分數、升學率作為評價學生、教師、學校的重要標準。評價方法研究成果少,可操作性不強。故無論是評價觀念,還是評價的技術方法都需引起足夠的重視,不斷地完善。太早對翻轉課堂能夠促進學習成績的提升下定論并盲目推廣,會導致過多的教師投入翻轉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因此,在學校里實施翻轉課堂,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管理者都需要具備遠見和決心,并有相應的評估學生能力的方式。在制定翻轉課堂的評價標準時要考慮:
①教師是否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出與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微課程;
②教師是否能夠通過教學平臺與學生形成積極良性的互動交流;
③教師是否能夠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形成氛圍良好的小組協作、探究性學習;
④學生是否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課程進行獨立探索性的學習;
⑤學生是否能夠在課堂中或教學平臺上通過與他人合作、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⑥學生是否能夠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充分展示,以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

翻轉課堂作為異域文化的產物,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有一定借鑒價值,但這種借鑒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簡單轉化,只有改革者深入我國教育教學實踐,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傳統,與實踐者一道進行適切性的整合,才能發現適合我國教育教學實際的改革路徑與方法。
